看到这样一个故事:
主管让一位研究生收集一份资料,快下班了问结果,竟然什么也没有。见主管不满,他慷慨激昂地说:“我已经很努力找了,但真的查不到。”
作为主管,“已经努力”这话应该不知听过多少遍,每次都要面对一张无比诚恳的脸。最后主管说:你的“努力”一文不值!
其实,这位主管说的没错。
工作以后还把“努力”当免死金牌的人,基本是初入职场的学生。当年他们考试没考好的时候,因为已经头悬梁锥刺股地努力了,所以父母心疼,老师同情,摸摸他们的小脑袋说“没关系,下次继续努力”。而到了职场上,最好不要再碰这些从学校带出来的“药丸”。如果还是没有脱瘾,建议问自己二个问题:
1)你可以不“努力”吗?
当然不行。

因为“努力”这两个字,本就应该是每个人站在职场起跑线时的觉悟。
2)你的工资是按“努力”来计算的吗?
当然不是。
绩效的构成,无非是任务完成的数量和质量,也就是你做了多少和你做得多好,与你流了多少臭汗没有半点关系。“努力”了一天却没有像样的结果,那你今天对公司的贡献就是零。如果一家公司全是像你这样“努力”的人,你说前景会是如何?
“工作是否完成”是基数,“你有多么努力”是系数。残酷的事实是,当基数为零时,系数再大也没有任何实际价值。试想,如果成龙没有那些好作品,他一身的伤还有意义吗?如果爱迪生没有找到钨丝,那他之前的上千次失败,还有谁会去在意?
其次,如何体现“努力”的价值?一是取得实质的成绩,二是要增加“努力”的可见度。尤其是碰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,这时更要让主管能看到你的“努力”。同样是搜集资料这样简单的工作,A会把搜集的资料汇编成精炼的提要发给主管。B找一堆资料,意气风发地把几万字发给主管。如果你是主管会选谁?当然是A。 一是表明这几万字资料A全部看过,因为编出的提要就是A努力的证明;二是节约了你的时间,难道还要主管再花一天看一遍?下属职责之一,要为主管减负。

“努力”是越说越不值钱的东西,只有做出来才能变现。努力是一种精神,但要让你的努力有价值。
|